
曾志明:协作帮扶让我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厚
多彩贵州网记者 肖咏
(资料图片)
山上的树叶黄了又绿,乌江的水涨了又落,天边的云聚了又散……山那边,水那头,不仅意味着远方,更连接着“一家亲”的深情。
2022年,中央组织部充分发挥协调联络优势,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,实施“组团式”帮扶。同年5月,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曾志明穿越1000公里,翻山越岭,一路颠簸,来到了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。
到了沿河县人民医院,曾志明挂职神经外科副主任,牵头担任医院创伤中心创建工作。一年时间,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、优良的工作作风、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认真负责的带教态度,赢得了同事和老百姓的一致认可。
推进创伤中心建设 搭建一站式救治平台
危重创伤患者存活的关键是时间,创伤发生后若患者能得到及时、有效的救治,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,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,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。
东莞赴沿河医疗帮扶专家曾志明
沿河地处贵州高原,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的乌江下游。群山环抱造成交通不便,就医困难,尤其是一些急危重症,很容易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期。
“创伤病人可以说是‘走不掉的急症’,要让这些病人在县医院可以得到大医院相同水平的救治,急危重症在县医院得到更好救治,是基层医院必须啃下的硬骨头。”曾志明说。
就这样,曾志明到达沿河后迅速投身工作,2022年8月牵头启动创伤中心建设工作,9月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“创伤救治中心成员单位”,对接安装了全国严重创伤救治信息交互联动系统,上报近三年超过400例创伤患者数据,优化绿色通道救治流程,协助制定创伤中心时间节点表,优化院内MDT救治团队,压紧压实任务。
12月10日,沿河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顺利通过中国创伤救治联盟“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”签约授牌。
今年3月,一位年仅3岁的小孩不慎从6米高处坠落,头部着地,当即陷入昏迷,意识障碍。
心急如焚的家属将小孩送至县医院急诊科创伤中心,急诊科接诊后立即启动创伤中心MDT团队,开启绿色通道,由急诊科、放射科、神经外科、手术室等部门搭建了一条生命通道。
“当时CT影像显示开放性颅脑损伤,颅骨粉碎性骨折,大量颅内血肿。”曾志明说,患者抵达医院后,会诊团队立即给出意见,紧急送手术室行开颅手术治疗,在麻醉医生、手术室护理团队、输血科的精密配合下,最终该患儿脱离生命危险,成功治愈,回归了正常生活。
曾志明告诉记者,患儿的成功救治,得益于成功创建的创伤中心,面对严重创伤患者,整合多学科救治模式,将抵达医院到手术室开颅时间缩减至1小时以内,也得益于神经外科微侵袭手术理念,使用新购入的手术显微镜,将手术视野放大6-8倍,精细的操作技巧更好的清除病灶、保护正常的脑组织。
发挥专业优势,助力提高神经外科救治水平
今年40岁的曾志明从事神经外科、外科ICU临床工作已有18年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,擅长各类复杂脑损伤的标准化治疗,各类出血性脑卒中的显微手术治疗;尤其擅长脑肿瘤的显微微创治疗;多发性严重创伤救治,外科系统危重病人ICU监护治疗。
到了沿河,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,曾志明首先了解科室管理、人员结构、业务能力等基本情况,迅速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,制定了详实的帮扶计划。
“对口支援就是要援到根上,要用全新的诊治思路和治疗方法为当地医疗技术注入新鲜的血液,用心用情做好这次医疗帮扶工作。”曾志明感慨到。
2022年7月,医院购入了手术显微镜,曾志明组织科内医师学习显微镜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,开展手术示教,手把手传授。
每天的交接班、教学查房、疑难病例会诊、手术……曾志明从日常工作开始,一点一滴帮扶指导神经外科,他带来了东莞医院崭新的理念,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治疗方案。
同时积极参与指导科室手术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,耐心细致的指导科室医生规范手术操作,为科室发展注入新鲜血液,填补了医院在诸多技术上的空白,大大提高了神经外科患者的救治能力。
医疗帮扶工作开展以来,曾志明带领医院神经外科积极开展颅脑手术,完成优化诊疗流程2项,开展新技术2项,主刀手术近100台,手术示教82台,促进神经外科诊疗水平得到快速提升。
“除了解决当前患者的燃眉之需,要把技术留给当地的医生,才是对当地百姓最好的健康帮扶。”曾志明说。
他挑选了两名基础能力比较好、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年轻医生结成“师徒”对子,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,根据计划制定实施方案,制定出考核指标,确保人才培养质量。
“在曾主任的帮教下,现在常规的脑外伤,脑出血开颅术、脑室引流术都可以独立开展了。”神经外科医生田久说,曾志明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,哪怕是凌晨,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,他对病人认真负责,力所能及地把技术教授给科室的医护人员。
送医下乡,下沉医疗技术服务基层百姓
让人民群众掌握更多的基础救急知识,是曾志明从医以来一直信奉的真理。
帮扶工作期间,除了对沿河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外,曾志明还积极响应“医疗技术下基层”政策,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于最需要的基层群众,进一步提升基层常见病、多发病及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初步处理的诊疗能力,有效帮助群众提升健康意识。
前来就诊的老乡以老年人居多,在语言交流不畅需要通过当地医生“翻译”的情况下,曾志明详细询问每一位前来就诊老乡的病情,认真进行相关检查以及诊断,耐心解答每一位老乡们提出的各种问题。
授人以“鱼”,又给人以“渔”。曾志明的到来,不仅有诸多先进技术,更重要的是医者仁心仁术的传承。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医疗技术、专业知识、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沿河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,时刻不忘自己身为医者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初心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”的使命,为医疗帮扶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,书写着莞铜协作帮扶的美丽篇章。
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。刚到沿河的曾志明,感觉这里的天空特别蓝,山多且高,空气特别好,对家人的想念被在这里的激动和梦想而替代。
“一年的帮扶时间转眼即逝,有幸和来自其他医院的帮扶医生以及沿河当地的医护人员并肩战斗,我已和这高山和绿水结下深厚情谊,很感激自己有这段经历,丰富了我的人生,也让我更加奋力前行,充满激情继续为需要我的人而努力。”曾志明说。
标签: